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,戴口罩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。但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,出門不戴口罩、甚至進入公共場所拒絕戴口罩的人也越來越多。但是隨著英國新冠疫情的逐漸嚴重,冬季疫情防控不容忽視,那么冬季疫情防控如何做好個人防護呢?冬季還用佩戴口罩嗎?
一、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后,口罩也不能摘
在12月1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,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負責人、國家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,在當前群體免疫還沒有建立起來的情況下,建議即使打了疫苗,防護措施仍然不減,包括戴口罩、保證社交距離、勤洗手等這些好習慣要保持,更好地保障大家的安全。
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·斯瓦米納坦表示,由于在疫苗推出初期就接種的人數有限,要通過接種疫苗來實現群體免疫還需要一段時間。她建議人們接種后繼續遵守現有防疫措施,保持社交距離、戴口罩、勤洗手等。
二、這個冬天為什么要戴口罩?
科學戴口罩,對于新冠肺炎、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具有預防作用。既是保護自己,也是對他人健康負責。因此,口罩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《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》中提醒,口罩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防線,可以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風險。不僅可以防止病人噴射飛沫,降低飛沫量和噴射速度,還可以阻擋含病毒的飛沫核,防止佩戴者吸入。
據公開統計,醫用外科口罩可以阻擋70%的細菌,N95口罩可以阻擋95%的細菌。在公共場所活動,只要正確佩戴口罩,就不會輕易感染新冠病毒。
三、這個冬天戴什么樣的口罩?
1、醫用防護口罩(N95):最大特點是可以預防由患者引起的飛沫傳染。有帶呼吸閥和不帶呼吸閥兩種。呼吸閥被認為可能會減小對病毒的防護力度,而不帶呼吸閥則透氣性較差,呼吸起來比較費力,不宜長時間佩戴。
2、醫用外科口罩:醫用外科口罩是手術室等有體液、血液飛濺風險環境常用的醫用口罩,可阻隔血液、體液穿過口罩污染佩戴者,同時對細菌的過濾效率應不小于95%,但對顆粒的過濾效率有限,且與面部的密合度不如醫用防護口罩嚴密。購買時要注意認準有“醫用外科口罩”字樣或標明執行標準的口罩。
3、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:普通級的醫用口罩,名稱比較多,名稱上沒有“防護”“外科”字樣的醫用口罩都是普通級別的醫用口罩。該級別口罩一般不要求對血液具有阻隔作用,因此僅用于普通醫療環境佩戴使用。
4、普通口罩:普通口罩材質可能為棉布、紗布、海綿、帆布及絨等,由于材質不夠致密,無法起到預防感染的目的。
單從防護效果來看,N95口罩>醫用外科口罩>普通醫用口罩。但N95口罩存在使用舒適度差的問題。如果是去露天公共場所、不與他人接觸,可以選擇佩戴醫用外科口罩,不必過度防護。但如果會接觸疑似呼吸道感染的人群,則要佩戴N95型口罩。
佩戴口罩一般推薦4小時進行更換。如果有污染,比如有創操作人員操作時,導致口罩外表面有噴濺或內表面沾污、沾濕情況下,則要丟棄。
普通公眾使用口罩時,建議根據使用時間和使用場景。日常可進行普通的晾曬延長口罩使用時間,避免過度使用和過度防護,避免造成白色污染。
四、這個冬天如何正確佩戴口罩?
1、醫務人員和前往醫院就診住院人員、陪同陪護探視人員,應當佩戴口罩。
2、從事公眾服務(含窗口崗位)人員,商場、超市、餐飲、酒吧、KTV、美容美發、環衛、公交、地鐵、出租車、網約車等行業人員,社區、機關企事業單位、公共場所等測溫驗證人員,應當佩戴口罩。
3、前往人群擁擠、通風較差的室內公共場所,乘坐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,進入養老、托幼、托育、中小學校、福利等機構,應當佩戴口罩。
4、年老體弱者、患慢性病人員、孕婦等外出時,或需與他人密切接觸而又無法確定風險時,建議佩戴口罩。
5、學校師生上課時,建議佩戴口罩。
6、戶外活動在保持1米線社交距離的情況下,可以不戴口罩。
7、在消毒通風良好、嚴格健康監測、保持社交距離的室內會議及活動場所,可以不戴口罩。
8、有關行業和單位根據各自工作環境特點,在衛生專業機構或人員指導下,可制定具體場景下佩戴口罩指引。